《罗莎·卢森堡》是1986年的一部剧情片。由玛加蕾特·冯·特罗塔执导,玛丽马埃斯利科娃、多丽丝·沙德、查尔斯·雷尼尔等联袂主演。罗莎·卢森堡,又名Rosa Luxemburg、罗莎.卢森堡。导演: 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编剧: 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主演: 巴巴拉·苏科瓦 类型: 剧情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捷克斯洛伐克 / 西德 语言: 德语 / 波兰语 上映日期: 1986-04-10 片长: Sweden: 123 分钟 / USA: 122 分钟 / Argentina: 123 分钟 又名: 罗莎.卢森堡 IMDb链接: tt0091869 ======================= 剧情梗概:根据上世纪初一位激进犹太政治领袖的书信和演说改编,讲述了罗莎·卢森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参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风风雨雨,直至1919年遭到暗杀。“红色罗莎”个性非常张扬,九次被监禁,但斗志永不消沉(直到一战后)。
综合评分:
DVD电影网评分7.8,算是一部中等偏上的电影作品,值得收藏看,推荐大家观看。
影迷点评:
Adnois 说:非常女性视角的女性传记。 性别叙事解构阶级叙事不是创作初衷,叙事本身确实包含否定之否定:女性特有的敏锐洞察力让男性黯然失色——虽然镜头调度和临场表演都过分强调Rosa性别而显得神经质,革命被淡化成请客吃饭甚至盛大狂欢,不惜冗长援引传记对象自己的文本仍然表现出文学设计所包含极大的尊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知识分子左翼重新发现了Luxenburg,影片是这场思想运动二十年后的回响——不知由Fassbinder与Jane Fonda共襄其事会有如何别样的火花。 开口闭口“赤匪”那几位豆瓣废物们大概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战后德国史一无所知才会想当然的狺狺狂吠:即便抛开历史重重迷雾存而不论,传记电影本身也并无半点赤色的迹象。 德国是冷战在欧洲前哨与关键,恰恰时处两德合并前夕,东德也在同年重拍了Thälmann传记电影——历史的吊诡一至于此。
麻雀山 说:专门在卢森堡诞辰150年的国际劳动妇女节这一天来看,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流水账一般回顾罗莎卢森堡成熟时期的半生,对罗莎的情感生活大书笔墨,相比之下政治的片段则显得有些局促,时间线不清晰,也略过了很多重要事件(比如完全没提到列宁,也许是出于冷战形势的无奈),没有多少铺垫,让人有一种性别叙事喧宾夺主的感觉。但同时这也使得罗莎本人的形象极其丰满,不管是演讲时的澎湃激昂、恋爱时的热情冲动还是对生活的丰富感悟(与传统的职业革命家形象大有不同),都在女主角出色的表演下鲜活生动(女主在20年后又与导演合作汉娜阿伦特)。结尾干净利落,甚至有些冷酷,只有悲凉的兰德威尔河水缓缓流淌,诉说历史的哀伤。让我们在这个日渐紧张的时代再次回味一下她的绝笔吧——我来过,我又来到,我又将重临……
彼得潘耶夫斯基 说:波兰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罗莎·卢森堡梦想着德国威廉主义时代的革命。尽管卢森堡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信仰而战,在德国和波兰多次被囚禁,但她与爱人和同志们疏远,直到这位雄心勃勃的领导人因她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斯巴达起义中的领导地位而被弗赖科普暗杀。中间穿插一段罗曼司:罗莎卢森堡抛弃出轨的丈夫,跟一个崇拜者发生情愫。由巴巴拉·苏科娃(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罗拉》(Lola, 1981)中的明星)出色而冷静地表演,是对极其复杂的性格的一流介绍。它必然被简化了,同时也代表了卢森堡传记中至今最被接受的那些方面。
精彩剧照:
影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