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妮与亚历山大》是1982年的一部剧情片。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迈丽丝·格兰隆德、阿娃·弗洛灵、茜芙·埃里克斯等联袂主演。芬妮与亚历山大,又名芬妮与亚力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1907年圣诞,艾柯达家族两代人共享圣诞晚宴,其乐融融。可好景不长,小主人公亚历山大(伯特·格福Bertil Guve饰)和芬妮(妮拉·艾尔温Pernilla Allwin饰)的父亲奥斯卡(艾伦·艾德沃 Allan Edwall饰)在排练《哈姆雷特》时突然中风,弥留之际把苦心经营的大剧院托付给妻子艾米莉(艾娃·弗洛灵 Ewa Froling饰)。一年后艾米莉带着一双儿女改嫁冷酷残暴的青年主教爱德华。爱德华的母亲和姐姐专横刻薄,亚历山大与继父的矛盾日益尖锐,却只能默默忍受。当老祖母海伦娜(古娜·沃根Gunn Wallgren饰)得知此事后,暗中请老友帮忙,终让孩子们重获自由。艾米莉也逃离了主教家,从此一家人再次团聚享受着天伦之乐。
本片获得第56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大奖。
综合评分:
DVD电影网评分8.7,算是一部高评分电影作品,亲们,能有此分数的电影也为数不多呀,推荐大家值得观看。
影迷点评:
火娃 说:7/10。家庭空间表现为子宫般洋溢爱欲之美的橙红色,主仆和客人济济一堂引亢高歌伴随着镜头扫过丰盛的餐桌,卡尔放屁吹灭蜡烛逗笑孩子等爱意满满的场面中,唯有祖母对一手操办的喜宴暗自神伤,更讽刺的是艾米莉在亡夫棺材前哀嚎震耳欲聋却次日满怀信心地接管剧院,婆媳由于演员身份迷失了真实情感,艾米莉对丈夫的悲伤是扮演的,她嫁给艺术来满足不能从丈夫那获得的爱欲,被宗教的伪善爱欲短暂迷惑后重新找回艺术,在祖母怀中朗读着斯特林堡的新剧进入梦乡;主教就像蹲在他桌上的黑猫成为哈姆雷特叔叔的喻体,当亚历山大编造被卖给马戏团的谎言,他五指张开笼罩着亚历山大的脑袋再用食指猛截,预演藤条鞭罚的精神虐杀,雌雄同体的伊斯梅尔象征孩子对灵异世界的现实性幻想,俯身耳语给了亚历山大烧死主教的咒力;伯格曼的舞台剧风格如主教家:僵硬、冰冷。
独行侠杀手阿何 说:第一次看伯格曼,又是在大银幕上看。我看得懂,且大受震撼。华丽,奇幻,吊诡,鬼魅,每一帧美如一幅油画,鲜活的色彩和高清的画面仿佛是2002年的电影。开放式情爱,同性恋,宗教反抗,父权反抗,贯串着北欧经典文学《哈姆雷特》的灵魂,始终活在亡故父亲和狠毒主教阴影之中的亚历山大。前半段很闷,一大段铺垫完全可以砍掉,重心根本并非“芬妮与亚历山大”。后半段风格渐变,剧情渐趋匪夷所思,由剧情片转为恐怖片。蛊惑人心的平行蒙太奇剪接,脆亮可怖的配乐,施展出宛如魔法般的情节和氛围。葬礼上鬼哭狼嚎般的连番哭丧看得极为难受,差点以为亚历山大逃脱后要遭遇娈童癖猥亵……里面还真的有德语,我还纳闷来着!
刀叢中的小詩 说:每次看伯格曼的电影,我都会认为那些小孩就是伯格曼自己,还有那些女人,那些濒死的人和那些残障的人,都是伯格曼自己。他一生都在怀疑中乞求爱,在绝望中寻找温暖,以此片尤然。尽管他一再否认其作品中的自传性。但是读读《魔灯》就知道了。虽然很多时候他无意写实,一再标榜自己一直住在梦里,偶尔造访现实世界,“不信任何人,不爱任何人,不缺任何人”,还是像个孩子一样,内心复杂,不改单纯,再次开始盼望。
精彩剧照:
影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