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层地狱》是1990年的一部剧情片。由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执导,Pyotr Aleksandrov、Nadezhda Rodnova、Tamara Timofeyeva等联袂主演。第二层地狱,又名Круг второй、Krug vtoroy。获得荷兰鹿特丹影展费比西影评人奖 索科洛夫独特的电影风格,被誉为同时具有光彩而诗意的影像、深邃而激烈的感情和飘忽的空间与时间感的电影风格。 ◎ 简介: 年轻男子面临敬爱父亲的突然去世,伤心的他只能独自承担处理父亲后事的责任。 ◎ 关于影片: 在苏古诺夫的镜头下,这个原始而简单的命题化为深刻细微观察下的情感探索。生命被分割成两个面向:过去(父亲之死)与未来(儿子应尽的义务)。在影像如诗的画面中,苏古诺夫以微限极简的方式,呈现了一种对丧亲之痛与恒常孤寂既诚实又迷人的检视。
综合评分:
DVD电影网评分8.0,算是一部高评分电影作品,亲们,能有此分数的电影也为数不多呀,推荐大家值得观看。
影迷点评:
Annihilator 说:结尾的音乐太勉强了,像是从「牺牲」或「镜子」里照抄的。和塔可夫斯基作品最像的部分,莫过于在大段无时间空间性的象征语气所溶解的虚实交织视域中突然置入一个长且完整的情境,将影片的基底固定在地面上而不至漂浮。总体而言离人物的距离(视角的主观化程度)要比塔近很多,因而二者作品中一些同样凝视人物的大特写镜头在实际作用上完全不同。对于索科洛夫的凝视,很容易从表现人物心理的视觉手段的角度去理解它们,相反塔的凝视则一般没有特别的理由,仿佛仅是一种对人类面孔的迷恋,正如他迷恋自然和杂乱肮脏的布景。塔可夫斯基的创作是遍布私人的情绪、趣味和美学直觉的,不可能归结出一套系统化的语言,最多只能从惯用的技巧中寻找风格。而索科洛夫的仿作中却不自觉地露出使其近乎一场调度实验的坚硬形式外壳,这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巾城 说:索科洛夫过于孤立影像当下所发生的,让男主住在父屋,将它变成精神上的密室,将一切囚禁于其中,完全切断与外界的联系(于此对应,公交车上的抢劫几乎是全片最突兀的桥段),就不免显得偏颇。即使影片的立意是清楚的,有些镜头也很震撼,但缺少宏观的背景和铺垫,总显得缺少一些说服力——这也是索氏和塔可夫斯基最大的区别。
xīn 说:丧失亲人的悲痛和处理身后事的局促,在影片中构成一种交错。开篇在雪地中跪倒被雪雾淹没代表着一种人的主体情怀(在此后有不少段落集中于拍摄儿子在黑暗中或独处的神情),而和殡仪馆女办事员的磕碰则代表着为客体世界所困。死亡是如此复杂,处理死亡(如何处理尸体、如何安葬、遗物安置)也非常艰难。
精彩剧照:
影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