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们的1944

我们的1944》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probe

2020-05-25 23:26:57

战争阵营双方叙事主体的两幕式转换结构挺有想法,场面手法也做的很细腻,可这依然是在“客观立场”的表皮下迎合偏向性极强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从头到尾不遗余力的把责任都推给苏联符号了事,其实就像那个政委点明的,这确实就是典型的中产阶级民族主义的逻辑与政治表达手段,而且偏向性书写的意图越隐蔽,手法越精致,就越有迷惑性,越显得虚伪,本质上也是属于神剧类型。

磚家

2019-09-14 10:30:55

可是那根本不是你们的战争

dblddx

2015-09-13 17:13:11

战争,撕裂人民的幸福,撕裂民族的完整。但是,唯一在战争的阴霾里闪光的,是人性不灭的光辉。 这部电影,让我们记住了爱沙尼亚这片土地,以及她和那里的人民被战争撕裂的生活。

昭和惊弓鸟

2018-11-13 05:32:03

同样是小国的悲情战争往事,让人想起同年丹麦的(开战日),中段叙事视角的转换颇有意思,且总是用反常规的手法,去凸显出一种更逼近真实的残酷。

深溪虎

2019-01-12 11:25:51

看过的第一部爱沙尼亚电影,非常好。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人性的挖掘,同时细节的掌控也是非常到位,值得推荐。

毕大费

2018-12-31 20:59:27

1.这是我第一部没有憎恶臭名昭著的德国党卫军电影,也第一次知道,党卫军的一部分并非在德国,而是为他们的家园而战、自由而战。2.故事的前半部是党卫军的主观视角,后半部分切换成苏联红军的主观视角,也是忽然领悟红军中一部分人并非纯粹的苏联人,而是来自他们霸凌的民族。3.两个视角的切换,深刻揭露了同族人由于分属两大阵营的对峙与血拼的强烈悲剧性,凸显了人性的张力。4.家园,是本片的一个隐含主题,既能让双方血染沙场,也能化敌为友,目睹着家园被坦克与炸弹的摧毁,观者代入时有一种切肤之痛。5.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悲剧,通过短短的战争切片,竟流淌出如此淋漓的鲜血,导演的手法很高明。6.人类,永远是政治的祭品,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当然,对小国更甚。7.导演对于苏与德的情感,虽然在故事中不著一词,但是看出了明显的倾向性。

小小菩提树

2017-02-13 21:05:15

算是人口只有100多万的小国大制作了。爱沙尼亚视角的二战。夹在纳粹和苏联之间的弱势民族,并不是德国有多好,而是真的仇恨苏联。真实的战争场面,二战末期SS没有装甲坦克了,苏联T34钢铁洪流只能靠步兵炮和铁拳抗击,德军爱沙尼亚士兵训练有素。 导演是《金橘》的农场主。前半段精彩,后半段略狗血

防守型前锋

2015-12-04 23:39:44

小国能把战争场面拍成这样真不容易啊,前半段和后半段分别从德军和苏军里的爱沙尼亚人角度讲,蛮有意思的。没有一个真正主角,你以为是主角的都挂了。。。话说波罗的海三国跟毛子都是仇比海深么,拉脱维亚的《苏某故事》,就差立陶宛整个片儿了。

麦小白

2015-10-12 19:50:16

本是同根生,相煎也无奈。

爱看电影的猫

2018-01-06 03:57:33

大国夹缝中生存,自己到底是谁?爱沙尼亚人?苏联人?德国人?红军?党卫军?伪军?好在现在终于不用纠结了。PS:那两封信前后呼应得好。

小月

2015-12-10 14:06:29

一个小国人民的尊严。同一个国家的壮年男子被征入敌对国军队,弟弟目睹哥哥死亡、兄弟故人战场相杀,只有死亡把他们的再次掩埋在一起。今天我们站在德军阵营,明天我们站在俄军阵营,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这场战争究竟为何而战,我们只是不愿离开故土。战争场面拍得激烈逼真。

笨笨熊

2015-07-12 21:12:43

开篇想学大兵瑞恩的场面,但是看着就假。演员演的也假,远景倒地的士兵都不加血包的。立意再好也看不下去。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