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肉体的代价

肉体的代价》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妖艳左轮

2020-04-17 02:20:06

明明是讲某女之尊严的丧失、德国学生运动导致的社会不安与混乱,竟然译成“肉体的代价”,真是与片中新闻世界的标题党乱头条所谓“自由”互文生义。再感慨一次,当年的盗版商真良心,幕后花絮逐条翻译。本片CC的幕后很足,堪比正片。

mayfog

2011-07-23 17:41:51

施隆多夫平淡无奇的电影,1975。故事的讲述有些散漫,冲突点多但不集中,不能为电影形成一种叙述的合力,压制着一种待爆发而隐忍的观影情绪。电影的结尾的说教方式,把留有余味的思考变成了直白的悼词,失去了美的享受。这是一部在德国的今天看来十分过时却在中国的今天十分应景的电影。改编自诺贝文。

思考的猫

2009-10-14 07:30:16

表现自由民主下,媒体局限性和群众盲从性的佳品,在同类题材中气氛更压抑。

合纥

2009-01-15 22:57:45

窃听风暴时代的悲剧,抨击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虚伪侵犯人权的制度。。。《肉体的代价》十足的烂译名!

[已注销]

2010-05-16 17:19:52

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离开了时代背景,看片子没太大触动,倒是看CC收的波尔的访谈看哭了。。。

按时对话法

2015-06-02 11:37:21

3.5/5 1.肉体的代价译名太差 2.才知道改编自海因里希·伯尔的小说 3.看得出导演很愤怒的样子 但在一些地方的处理显得过于直接 过于尖锐 包括警长的设置 记者的行为方式 最明显的是最后葬礼上编辑的说话姿态 显得过于想表现讽刺 过于尖刻就难免显得低级 4.“并非故意 绝非偶然 且不可避免”

幽灵不会哭

2013-08-26 09:45:05

3.5施隆多夫的媒体道德讽刺剧,对新闻业自由主义泛滥的批判,一个普通人深陷名誉与道德的陷阱,真实刻画了什么叫做人言可畏,影片叙事节奏偏慢,比较沉闷,剧情起伏不大,基本前二十分钟就完全交待了,后面就是事无巨细地表现主人公被伤害的过程,结尾的反讽比较出彩,凶手成了英雄,被害人却成了犯人

阿素喇

2012-04-19 02:21:09

七十年代拍摄,表现媒体暴力的西德电影。对我国的新闻自由制度也是充满深刻讽刺——一面维护财阀权贵的利益,一面以媒体自由为名不断侵犯弱势群体隐私。PS.男主角路德维格(尤里根)就是后来饰演《从海底出击》里那个沉着坚毅的舰长

东北洪常秀

2020-07-07 18:14:53

沃尔克·施隆多夫导演作品,电影对新闻自由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冷战时期下,媒体与暴力的结合致使西德女孩卡塔琳娜的死亡,两个灵魂片刻相拥的代价是肉体的禁锢。最后记者的葬礼一语双关,也是为新闻自由的哀悼。

brennteiskalt

2020-06-18 08:08:06

伯尔的这部时讽类作品是创作于震怒之中,因此才会写成一部辛辣的战争檄文,矛头直指《图片报》的颠倒黑白。施隆多夫和冯特罗塔的电影改编本出在更为客观的角度上,本应更深入地研究公权力与媒体如何沆瀣一气,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作反人类的勾当。但他们的改编太过中庸太过保守。一方面希望观众对女主角共情,却不给足够的剧情空间;另一方面又让媒体反派邪恶得如此无脑,剥夺了观众反思的空间。影片在形式上的僵化钳制住了它讽刺效果的发挥。

有心打扰

2019-03-10 19:26:31

在暴力的权力机构裹挟和无耻的新闻舆论操纵中,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和信任显得多么可贵。冷峻残酷的影像风格从头至尾,结尾处两个身穿囚服的犯人挚情拥抱和新闻老总义正言辞的演讲,多么有趣的一组对比。

37°2

2009-04-01 19:10:28

德国的媒体暴力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儿和施法隆多夫展现得如此淋漓赤裸。而在“艳照门”事件和“明星电话外泄”后,国内影视人聚焦的却是“隐私暴露”和“艳色”上,为此最后我们看到的便是如“601个电话”这样让人崩溃的电影。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