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惊蛰

惊蛰》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木二开

2017-02-08 00:06:33

拍出来90年代末的典型农村妇女形象,彼时改革开放方兴未艾,落后地区的农村女孩一方面向往着外面的精彩世界,另一方面两千年的封建传统礼教还束缚着她们的价值观,即使见识了外面的繁华,心底还是坚守着出嫁从夫的信念。

NeonBible

2013-09-19 01:36:35

四星半。结局让人回味无穷,一如片名,二妹的女性意识开始真正觉醒。倔强、善良的女性角色,悲哀地圈固在男性社会中,就像那被打碎的玻璃鱼缸旁不断挣扎跳动的鱼。电影本身不刻意沾染感情色彩,余男演得太棒了!(PS:陕西话实在听不懂,两个小时无字幕我竟然坚持下来了!。。)

李小庫

2015-08-29 11:25:08

一直很喜欢生活化的电影 真实应该是强大的力量 生活有时比任何的小说 电影 或是其他什么艺术形式更加的离奇和不可思议 所以觉得本片很好看 这个身材臃肿 干活熟练的二妹竟然真的是余男饰演的 一点看不出有演员的影子 活脱脱的一个农妇 实在叫人惊异 影片里的朴实纯粹的陕西方言也非常地道 颇具黄土风情

mecca

2019-03-06 23:59:00

7。昨晚被哭泣女惊醒,遂拉片转移注意力。果然.... 5分钟的陕西方言墓穴场景后,困意又重重卷来。(2012,warning:无字幕)7年后重看:嚷着结婚不如把我杀了吧的二梅、举鱼剁向酒桌的二梅、咬牙说我吃药的二梅、抱着孩子寻找梦巴黎的二梅、拖拉机滚滚浓烟里的二梅。王全安真懂余男,把这个角色写得如此出俗。但深情凝视里那一点“惊蛰”之意,却仍嫌弱化。对质量生活的须臾憧憬,总被底层的俗世婚恋所禁锢。醒醒吧,乡下的女孩子。(?)

语然小语

2012-05-02 09:50:42

王全安一直想把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女性命运主题做一个“本土化”改造,“月蚀”是城市版本,该片是农村版本。5场床戏把女人命运写照出来,拍得算舒服,叙事节奏可以被大众接受,可惜在于DV时代拍这个有些晚了。

马西嘻嘻嘻

2011-08-08 09:09:30

二妹是个坚强的人,农村里处处是不尊重和压迫,到了县城,却发现自己的行动虽然自由了,但不尊重和压迫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罢了。最后,只好回乡,和不喜欢的人结婚,生娃,偶尔回次县城,却还有些藕断丝连

张晚禾

2012-06-24 16:00:25

春雷响,万物长,心存的对远方的期冀也随着手持摄影机复苏了。余男真是美啊,余味久久不能了

L.L

2013-10-03 02:30:36

真特么糙啊!糙的美好,糙的曼妙,糙的还真特么有内涵啊……尽显刻意,没有余男这片也就一渣糙。PS:神马方言啊,比特么火星文还难懂!

东北洪常秀

2018-09-19 14:49:45

王全安的镜头里的余男就像张艺谋镜头里的巩俐,放羊喂猪宰鱼,女性内心的细腻情感通过生活化的动作进行表达。把鱼端到霹雳啪啦一顿乱砍的刚烈劲儿还真是少有了。

JellyxxxKe

2016-01-20 15:33:42

大段对白都听不懂 但有些感受相同 学院派的演员 原来也可以这样干净朴素 不沾染铅华

Muto

2019-03-15 11:29:05

从《立春》到《惊蛰》间隔着一场《巫山云雨》式的节气。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青年男女们于荒芜干涸缺少“雨水” 的乡土上愉快或不满足的玩耍,然而蛰居的女性意识却在此时萌生了嫩芽。鱼,在章明的镜头中是情欲的化身。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王全安这部借以女性题材的作品频繁展示着杀鱼(性压抑)的场景,然而我们却看不到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观众只知道这些被乱棒打死的鱼最终成了男权酒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并猜测它们死于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可惜蓄意捣毁(反抗)以及行刑看戏的段落也毫无掩饰地暴露了本片真正的拍摄动机。

火娃

2014-05-31 23:17:16

7/10。真实的笔触,混杂的方言,通篇的跳切,摇来摇去的一场景一镜头,自然光照射下颗粒感勃发的影像,乐于对城乡文化差异面向的调侃,作为独立片算相当优秀。但我总觉得第六代缺少一种元气淋漓、助长叙事的摄影符号来表达纯粹的情绪。农村、民间艺演、中国女性生活的关注伴随了王全安一生的创作质料。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