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亚哥在下雨》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的确良少

2018-09-26 14:22:09

少年时不懂,只知道那个带头唱国际歌的大学生被打耳光了,很惨。攻克总统府时,阿耶德死的很壮烈,像一个战士。现在再看泪流满面!

2018-10-13 10:23:58

20181011 诚如老师所言……法国和保加利亚的发行真是指认了第三世界在冷战中的位置,而从未正面出现的阿连德,可能是因为历史还太近,无法摩仿,只是用声音支配着那个历史空间。对于我来说,作为电影语言的法语非常异质,但阿连德和民歌都是西语原声,声音是最重要的历史介质……

欧阳熊猫

2014-06-01 16:40:01

不露脸,不爆头。电影还是比现实温情呀。

*/扔石子的人

2020-01-18 01:47:37

“你无法成为一个没有记忆的证人”,情节和镜头都很简单节制,不屈又悲壮的探戈乐曲也为电影增色不少;社会主义政党、美国干预、资源争夺、阶级分裂、军事政变、政治迫害,智利历史上极其悲壮的一章,也是六七十年代红色风暴终章;中产阶级在其中出现最少,但一切都取决于他们,被一些微小的变动逼如绝境,轻易地倒向看起来唯一的选择;巴勃罗 聂鲁达的夫人说过另一句感人的话:但愿给你全部的勇气,去做你认为光荣的事情。

Rain And...

2020-03-22 20:29:35

智利政变也被称为智利的911事件,萨尔瓦多阿连德也是智利的第一位民选总统。影片拍摄在事后的第二年,在那样的年代一位并不知名导演扛起摄影机,而后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员,包括法国的瑞典的著名演员前来参演,在那样动荡的时代,所有剧组人员依然直面暴政 直面历史的勇气,真的很美 令人敬佩。

天王寺吐梦

2021-05-17 00:00:47

坦克,枪声,死亡,音乐,和永远满怀正义和热情希望的理想主义青年们。世界中发生的杀戮大事件都有那么多的相似性,永远不可以忘记。

彼得潘耶夫斯基

2018-10-10 20:40:54

片尾提到了我热爱的诗人巴勃罗·聂鲁达。之前看传记资料,说聂鲁达是因为阿连德牺牲的影响而在不久之后就悲痛离世的。经过一番文化-政治史的知识洗礼之后,也更加理解了诗人聂鲁达晚年生活的历史语境。

嗓嗓

2011-10-29 15:09:30

当初为了这片的名字在YTB裸看的,现在终于有做字幕了。。但是翻译对不上啊

齐州九烟

2020-11-15 15:45:54

政治片,讲了智力民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的最后被军队夺权并被消灭的事迹。阿连德在民众特别是工人中的威望是比较高的,偏左翼、偏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由此引起了智力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信奉者的常见,但无论阿连德在民众中的威望有多高,选举的合法性有多正当,支持者有多忠诚,最后还是败于军队,军队不支持民选总统。当然有美国资本家的暗中操作和赞助,因为资本是嗜血的。所以阿连德最后是个悲剧。他不能利用民众对他的期望,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却被本是国防力量的军队颠覆。这是不注重建设安全力量的后果。在保卫阿连德的人当中,人数是不少的,从最后被军队逮捕的大批人和被军队屠杀的上千人来看,他的支持者是不少的,如果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来,将不是军队一边倒的压倒力量。这部电影是看了戴锦华的网上课程后看的,下载的视频找不到汉

槿苏

2020-01-27 11:11:59

热战的背后是冷战,是意识形态的战争。为了镇压不同的思想,坦克需要把肉体全部粉碎。因言(意识形态)获罪/受逼迫,某国并不是个例。但是“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 【马太 10:28】

路上有雨

2019-09-14 20:46:24

一部关于声音政治的电影,看的是智利,但想到的却又不仅仅是智利。施洛特贝克对于1973年的这场革命说是在自上而下的先锋运动和自下而上的草根革命运动之间的挑战,是一种“日常革命”,人们看待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既不是揭竿而起的土匪造反也不是喊口号的学生空想。阿连德的乌托邦政策和全盘国有化自然有很多问题,但这也不是这部电影讨论的重点,毕竟作为一个无名的智利导演,点开导演界面,只有这一部出名,众多欧洲明星却自愿拍摄,由智利军事政变两年后还在冷战时代的法国和保加利亚合拍,这本身就是一个乌托邦冲动般的存在。电影最后和聂鲁达相关,阿连德死去那天他说“一切都完了”。但波拉尼奥说“我这一代智利人是勇士吗?是的,是勇士”

只抓住6个

2013-04-10 17:07:25

阿连德时期的智利社会。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